81、夜逃(2 / 2)
一派幽静中,蓦然响起一串脚步声,章琔闻音抬头,桃生奔进视线的那一刹,章琔也?立即起身,“桃生。”
“阿琔。”桃生骨薄而衣缓,端的一副玉瘦檀轻态,步履蹒跚之?迹昭然,他?却犹然不肯放慢步伐。
终至章琔面前后,桃生不顾一切地伸开双臂,将之?牢牢锁在身前,“阿琔,对不起,对不起啊。”
章琔辞色似如以往温和,“桃生,你?没有对不起我。”而后缓缓将之?推开。
桃生心思细腻如丝,仅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举动,便立刻觉察出端倪,他?的阿琔终究离开了,眼眶里倏尔蓄起一汪荧荧泪光,却未如从前那般滴落,“阿琔,走吧。”
章琔却问:“桃生,快乐吗?”
桃生忍悲一笑,“心甘情愿,所以快乐。”
但深藏在心腹之中不敢轻提一字的言语却是:我一生中唯一无二的快乐皆因你?而生,所以心甘情愿以我之?身,铺你今后安好之路,佑你?终老无虞。
章琔抬起手,五指缓缓打开,掌心卧着一枚润泽无暇的玉鱼,“没来得及提早准备礼物,这块玉佩是我随身之饰,便赠予你?,莫要嫌旧。”
桃生从章琔手心拈起玉鱼,无比珍惜地攥进掌中,“阿琔赠我之?物,比得?上世间所有珍宝。”
“我明日便要走了,此生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唯愿你生世吉祥如意,和乐且湛。”章琔抱手在前,朝桃生深作一揖。
见宿城石山的岩洞里,章琔和桃生在跃动的火光中相对揖别。
章琔走后,桃生倚在她方才所坐之?石旁,今世沾染的一身红尘气正如繁花遇秋凋零,他?将玉鱼贴在胸膛左侧的跳动之处,泣不成声。
易拾和章琔回到院子后,一眼望见里面黑压压围着一群人,似等候已久,直觉恐怕大事不妙。
见二人终于回来,琼英一个箭步奔来,不言因由,径直道:“等不得?了,我们今晚就必须走。”
易拾眉心一拧,忙问:“发?生什么?事了?”
琼英柳眉倒竖,气冲冲道:“没想到梦云芝下了狠手,现在正挨家挨户地搜人,连宝塔寺都没放过,估计再有两个时辰就要找到这里来了。”
章琔疑惑地问:“为何现在才开始搜?”
仲贤接过话头,分析道:“见宿城有宵禁制,戌时便不可外出,满城人都安分地待在家中,更利于寻人。”
“原来如此。”易拾恍然大悟,“难怪方才路上空无一人。”
琼英催促道:“易公子,章姑娘,请赶快回屋收拾一下,我们立马启程。”
易拾问道:“现在城门已关,是否还有别的路可行?”
“渡良缘河顺流而下即可出城,只不过,”琼英神色一凝,“去良缘河有两条路,但都很棘手。一条是喜鹊台,可直接到达良缘河,但那里有梦家的侍卫昼夜轮守。往常,每一班有十六人,照今日的情形,应该已经增添了人手。另一条是梦家的饲狼场,外面有巡逻的侍卫,但里面只有两名训狼人,我们若是选择饲狼场,所要对付的便是近五十头狼。”
易拾不拿主张,目光在琼英和仲贤的眉眼间扫过,“想必前辈和琼英姑娘已有决计。”
仲贤道:“走饲狼场,那里尚可一试。”
易拾眼底乌沉沉一片,偏头看向章琔,“事不宜迟,我们现在就走。”
一盏茶功夫后,易拾一行人以星驰电掣之?速来到饲狼场。
饲狼场在见宿城临河一边,入口一段是一道长约八丈、高逾六尺的篱笆,上有紫藤攀绕,近看可见密密长刺,再往左右便是高耸的城墙。
饲狼场整个占地约两亩之?广,四周均围以紫藤篱笆。
“这种藤枝倒是不曾见过。”杜汉伸手便欲往紫藤触去。
琼英急忙喊道:“别碰,刺有毒。”
杜汉双眼惊瞪,赶紧收回手。
琼英的视线穿过篱笆望进饲狼场,月华淡如水,饲狼场西南向,一座小木屋影影绰绰,东南向,十余间棚舍鳞次栉比。
琼英先是指向棚舍,“那里是狼舍,”跟着又?指向木屋,“那栋木屋是训狼人的居处。”之?后顺口道:“饲狼场里的狼,是梦家专门养来吓唬入漠之?人的。”
“吓唬?”杜汉嗔忿忿道:“我们在长师戈壁横遭狼群攻击,个个都带着一股吃人的狠劲儿,不像是只为吓唬。”
章琔闻言诧异,“那五六头狼是你们杀的?”
老蝎略品此话,庚即询道:“章姑娘遇着了?”
章琔忙不迭从襟内掏出那片用金线绣着一枚虎头纹的碎布,迅速在掌心摊开,递到诸人面前,“这是谁的?”
诸人纷纷凑近一看,眼尖的孙伦立马认出乃是易拾当日被狼咬破的衣裳一角,遂道:“是易公子的。”
章琔心头一突,转眼看向易拾,“是你的?”
易拾从章琔手里拿过碎布,看到虎头纹时,立刻思起那日与狼群激战时的情形,“一头狼咬破了我的衣裳。”
章琔浑身筋肉不由得紧绷起来,迫不及待地问道:“三年前的一个雪夜,你?是不是去过明香山?”
易拾暗吃一惊,未立即承认,假意回想片时,“好像……是。”语气里透着一股不太肯定之?犹疑。
章琔追问:“是不是用箭救过一个人?”
易拾像是恍然记起一般,“对,没错。”
“原来是你。”章琔心弦似猛地被人扣动,仿佛在萧索的夜天里冷不丁撞进一片百花林,惊喜又?沁人心脾,“我便是那夜被你救的人。”
易拾先是面露诧异之?色,而后诌慌:“那晚碰巧去明香山打猎,看到有人要行凶,便顺手给了他?一箭。”
恐多言多露,仲贤应时插话:“别耽搁,先走为上。”
作者有话要说:病态欲支而难支。
出自:《闲情偶寄·颐养·却病》
人死如灯灭。
出自:《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