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第133章 民国笔记(1 / 2)
最快更新宝路天行最新章节!
吴晨望着天花板想了一会,灵光一闪,不正是大名鼎鼎的张竟生么?呃,关于这哥们,他可没少听说!在外面或许并不出名,但是在他们这一带,那可是再熟悉不过之人了。
民国多奇人,在这个最后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极其优秀的人才,更加衬托出那个烽火飘摇时代的不平凡。
这个张竟生绝对算得上一个,他就出生在吴晨老家这个小县城里,却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是民国第一批留洋博士,与胡适、顾维钧并称为民国“三大博士”,素有“文妖”与先知的名声。
在早年的时候,他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南方议和团首席秘书,协助伍廷芳、汪精卫与袁世凯、唐绍仪参与南北议和谈判,促成清帝退位。
不过他显然是个做学问之人,并没有从政,在1921年起,任京城大学哲学系教授,跟胡适一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教授,是国内第一个在大学课堂讲授“逻辑学”,第一个提出“美治”思想;他在国内最早提出和确立风俗学,最早翻译卢梭的《忏悔录》,最早发表人体裸体研究论文。
让他“声名狼藉”的是其所著的《性史》,他的这种超前的“美的人生观”显然触怒了时人,报纸和杂志对他众口讨伐。
即使是此前因发表《性道德之科学标准》而遭猛烈批评的周建人,批判起《性史》也毫不留情。曾与张竟生同批留法的宋子文,在南京教育会议上,更是点名斥责张倡导“乱爱”和“淫乱”。
这本被林语堂称为“很颓废的书”,出版4个月后,便因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诲淫”的罪名,提请天津警方在天津查禁。
后来,这位无奈的博士便回家老家,在朝山地区做起公益事业,开公路、育苗圃、办农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时有“南张北梁”(梁漱溟)之称。同时,他率先提出计划生育,比马寅初还早37年,首倡爱情大讨论。
纵观其一声,毁誉参半,生平著述与译作甚丰,只可惜风流总被雨打去,就这么淹没在历史的狼烟中。
晚年的张竟生,就是在吴晨他们村里渡过的,吴晨要是早生个十几年,还能见到这老头呢!
这样一个风云人物,晚年虽然自甘平庸,不过在他们这四乡八里,绝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吴晨自小就没少听村里老人,给他讲这位“博士”的各种匪夷所思的轶事或者“恶事”。
但是,不管怎么无法理解这个怪胎的所作所为,村人都为张竟生的头衔跟学识所折服,对于他在绝境中,依然拒绝汪精卫招用的风骨,更是钦佩,明里暗里都尊敬的称呼他为“张博士”。
因为张竟生一直在他们村子里呆到去世,这个笔记本留在他们这里,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写这笔记之人,既然叫张博士为兄,岁数应该差不多,到底是什么时候来过的呢?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建国后?
如果从行文风格来看,此人也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这样看来,却应该是在建国前了,否则顶着一个臭老九的身份,怕是行动不会便捷如此,而且从里面内容来看,似乎也跟唯物主义,大有相悖之处。
带着满脑袋浆糊,回到住处之后,吴晨就继续猫回房间里,躺在床上,把那本日记能翻动的地方,都一一给看完了。
令他失望的是,从记载的内容来看,并没有涉及到宝藏之类的,反倒是跟张竟生争论各种物种起源的内容,占了极大篇幅。
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当年达尔文的言说,在天朝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天朝传统文化中偏于神话居多,两种思潮的对撞尤为激烈。
令吴晨纳闷的是,从日记所记载的路线来看,貌似跟自己这段时间在查看的地图,非常的吻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两者只见肯定是有所关联的。
但是,陈吊眼的义兵山寨跟他们讨论的这些,完全风马牛不,能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山寨?这些天来,那张地图已经牢牢印在吴晨的脑海中,他又回头翻了一遍日记,再次确定了,这里面记载的地点,跟他们正在破解的那张地图,几乎一模一样。
不过这一再次比对,还真让他找到点区别,日记里面有一段,是记述他们到了一个叫做“四壁山”的地方,这一趟也是耗费了不少时日,虽然寻找的东西依然没有着落,但是似乎确定了一些什么,为他们下一个着眼点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