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长公主挥泪询故事(1 / 2)
最快更新神志新传最新章节!
书接上回:话说土地神跟随着宫女直奔七仙宫,一直来到七仙宫大门外,有四个把守宫门的天兵一见土地神,横枪正要拦阻,只见宫女从衣襟下取出一块腰牌说道:“长公主有请土地神进宫面叙!”
这天兵一见腰牌,便不再拦阻。宫女引领着土地神入宫之后,沿着一片碧玉青青的荷塘上了一座人字桥,因为这座桥是架在荷塘之上的,并且在桥的中央有一个凸起的亭子,看起来就像是个“人”字,故而得名。
土地神来到厅中间向四周一望,见这座亭子正好处在荷塘的中心,正是观荷赏鱼的好去处。
这宫女带着土地神过了人字桥,又缓缓登了十几级台阶,走进了一条蜿蜒曲折的走廊。走廊的拱顶两侧各有石柱支撑,门首的石柱上分别雕着飞龙和翔凤,其后的廊柱则各有百鸟和怪兽,正可谓是千姿百态、不一而同。因为这长廊是依地势而建,故而行走其间更觉得舒适自然,毫无造作之感。
土地神边走边四处观瞧,见长廊外花草景石错落成趣,远近高低疏密有致,偶尔间闪出一汪碧水,亮若明珠;时而又见细水涟涟,蜿蜒如溪。更抢眼的是草丛中兀凸的毛石,有的貌若石峰,有的孤立如剑、直指长天;也有的石块三五相接,或依或傍,或延绵相叠,喻深喻远,壮气磅礴,大有吞云吐雾之势……
土地神游走于长廊之间,不觉神魂飘荡,但见得眼前的景致,如入画廊,可谓清纯秀美,如漂若染,那真是“远近相衬,一步一景!”
土地神对于山川秀色其实并不陌生,土地神可说是凡间的园艺师,凡间的山水之美,大多都是土地神的功劳,而眼前的景色,也不禁令土地神啧啧称奇!
书中暗表:七仙宫是天宫十二宫里面除凌霄宫之外惟独拥有园林景观的宫殿,在天宫扩建伊始,磐耕也是花了不少的心思亲自设计,乃是集天下美景于方寸之间的杰作,一石一草,都是经过了仔细的筛选,将山水奇趣,或因地制宜、或精雕细琢,都浓缩在了这座方圆不足百丈的花园里边。磐耕之所以如此精心地布置这座宫殿,其实心里是早有盘算的,因为七仙宫的位置处境幽雅,磐耕在里边修建了一殿七宫的格局本来是想做自己的行宫,打的可是要招三房四妾的主意,并且已在暗中起好了名字,叫做“淑贤宫”。话又说回来,当初人家磐耕干嘛对扩建宫殿的事如此的卖力?其实这里边就包含着磐耕的如意算盘。哪知道银河早就洞察出了这一切,根本就不准他旁宫纳妾,待淑贤宫一完工,银河一道旨意封为七仙宫,让自己的七个女儿搬了进去,而且这七宫一殿,安排得恰到好处,银河还时不时地赞美磐耕几句,说天宫一十二宫里面,惟独七仙宫造得精湛,若有神来之笔!弄得磐耕一肚子的苦水倒不出来,费尽心机也只落得空欢喜一场。
刚才给大家题外唠了几句闲话,这会儿咱再接着说土地神。
话说土地神跟着宫女走出了长廊,又过了一道月亮门,这才来到了七霞殿。土地神走进大殿抬眼一望,只见这大殿方方正正,陈设庄重而不失华贵。正前方塑着两尊漆金仙鹤,这仙鹤头略昂,口中衔着一座灯台,相对而立。在两只仙鹤中间,放着一方书案,书案的后方是一把香梨的木器大椅,椅背的边缘镂刻着卷云图案,卷云节节攀升,在靠背正上方的交汇处,镶嵌着一颗鹅卵大的红宝石,宛若出霞的旭日,红彤彤的光亮耀眼。
再往后是一帘浅紫色的纱幔,纱幔的下方挂有铜铃,这便使得略显飘逸的紫纱如同秋月中的雾霭,清风过往,不聚不散。
土地神伫立在殿中央正在凝神观望,就听得一串清脆的铜铃声叮当响起,紧接着纱幔一掀, 现出长公主春兰。
土地神一见,忙跪地叩道:“土地——参见长公主!”
春兰在书案前站定,纤指向上一抬,柔声说道:“土地神免礼!”
接着,春兰又向土地神身后的宫女命道:“香儿,快给土地神看座!”
“是,长公主!”香儿温婉地应了一声,很快从旁边搬过一把藤编的椅子,放在了土地神的身后。
土地神拧身向藤椅看了一眼,他没敢正襟而坐,而是只搭了半边腚,算是坐了。
此刻的土地神心怀忐忑,他不知道长公主春兰找自己究竟为了什么事,不由得额角渗出汗来。
土地神虽然有点紧张,可他毕竟是没做过亏心事的人,于是他鼓足了勇气问道:“长公主唤小神前来,可是有何事讯问?”
春兰端坐在木椅上微微一笑说道:“土地神不必多虑,本公主只是觉得这蟠桃会是个大家在一起叙谈旧话的好机会,若非是此,本公主也绝不会召你入我七仙宫。”
土地神一听春兰这话,这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他往椅子上挪了挪身子,然后应承道:“长公主所言极是!这蟠桃会机会难得,大家都巴不得借此机会在一起叙叙旧话。”
春兰点了点头说道:“提起旧话,本公主正有一事要向土地神问询一二。”
土地神向上翘了翘首说道:“长公主不必客气,凡是小神我知道的,长公主尽管来问。”
春兰叹息一声缓缓说道:“此话说来,还是在我那可怜的七妹身上。记得当初玉帝下界祭奠七妹之时,阎罗王曾言说七妹和董永已经投胎转世,现如今一晃十八年过去,不知他们两个是否已经结成了夫妻?还有那董琢,他是否也已经投胎,成了七妹和董永的膝下之子?”
土地神闻听拍了拍大腿,语气有些急促地说道:“差矣,差矣!”
春兰闻听急忙追问道:“土地所言差矣,不知究竟差在了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