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人力不足(2 / 2)
“怎么可能无法满足——乌克兰的土地那么肥沃广大,苏联人只用了不到200万农民就可以全部照顾过来。”
“那是因为苏联人全部采用了机械化农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远远大于我国。”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用?难道你认为帝国的工业水平还不如苏联人,不足以满足机械化农业的需求么?”
“当然不是,那是因为苏联人自古就有巴库油田撑着,而帝国没有那么多石油可供机械化农业挥霍,所以才会占用那么多劳动力。等等……您说的是……”
“没错,帝国现在已经不缺石油了,为什么不尝试着学习一次苏联人呢?”
在德国的土地上,如果全面推广机械化现代农业,起码可以省下400万人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只不过投入较大效费比低。即使只是在部分最适宜机械化农业的东普鲁士平原和波西米亚、西里西亚等地区推广,也可以挤出200万~00万的壮劳力,最主要的代价是——也许每年帝国的石油消耗量会增长200万吨左右,这对于原来历史上战争机器全开状态下一年都没有000万吨石油可用,军需运输都大量使用牲畜的德国来说,当然是一笔无法消费的奢侈账单。但是对于这个时空已经秘密控制了委内瑞拉油田的德国石油储备来说,其耗费也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在这个时空,人力资源的不足才是目前德国战争机器继续准备下去的最大瓶颈。
“这真是个不错的想法!以现在的形势来,如果元首要进一步扩大陆军的话,显然不可能继续从城市技术工人中招募兵源了,那样太浪费了。农民如果经过两三年的轮训基本上也可以达到帝国陆军的素质要求。”
“还不止这些,只要农业产量有保证,工作岗位缺口也足够,我们自然可以吸引周边国家的移民,在波兰人和南斯拉夫人的土地上,还有上千万的日耳曼民族人口处于少数状态,这些都是帝国进一步发展的力量。”
97年下半年,帝**备部副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正式向希特勒提出建议由帝国政府统一融资建设机械化农业生产,还大张旗鼓花费外汇从苏联购入了大量农用机械。以解决帝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而后,希特勒在施佩尔的建议下修改帝国兵役法,调整各阶层人口的兵役结构。以“地方警卫团”的名义按照每批次200万人的规模,由一个团的正规国防军以老带新整训一个师规模的由东普鲁士农民组成的“地方警卫团”,训练期为半年,期满后轮换。到了940年底的时候,帝国陆军虽然只扩充到20个师的规模,但是却拥有了额外600万人经过半年正规国防军军事训练的预备役人员。这一措施在后来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常大的优越性,让帝国新兵可以尽快地适应战争,减少预备役投入实战时的前期损失。
与此同时,技术情报局鉴于这个时代还没有发现基因改良的原理,自行秘密研发,经过数年的选种杂交试验,在97年初步弄出了第一代的杂交小麦和杂交水稻技术,虽然增产效果比之传统品种只有两三成,但是至少也让帝国的农业产能压力得到了缓解。杂交小麦种子还主要出口到土耳其,配合土耳其的两河农业发展策略,使土耳其在后来的战争中成为了不逊于乌克兰的大粮仓,减轻了中东布局的后勤压力。另外,由于杂交技术得到的品种多为雄性不育系,种植后的收成并不能作为来年的种子使用,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德国和土耳其的合作紧密性——土耳其不得不在后续的战争中每年出口德国粮食铁矿,从德国购入种粮维持生产。
不过,德国的这些举措虽然对帝国的综合国力和产业效率提升极大,却意外地没有遭致英国和苏联的反对,恰恰相反,斯大林同志对于希特勒的这一举动大为赞赏,还特批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以成本价向德国人出口了一大批农用机械,帮助希特勒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在英国人和苏联人来,本来就缺油的德国人肯在自己脖子上再套上一层不思进取的枷锁,那实在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