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2 /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一般,国民党中间也不乏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屈志琪副师长在凤栖苹果发展的历史上功不可没,一九四二年的春天,屈副师长没有让凤栖的几个年轻人穿上军装,而是把他们派往河南灵宝苹果园,专门学习苹果培植技术,几年以后,一个年轻人用毛驴驮回凤栖二百棵苹果树苗,谱写了苹果树在凤栖落户发展的篇章。
好了,让我们还是回到一九四二年正月初二那一天。刘莉莉愤然离席,大家顿感整场宴席索然无味,勉强吃了几口菜,便相约骑马出城游览。
黄土高原上长大的年轻人,大都带着黄土地的本色,朴实、憨厚,还有那么一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屈志琪、屈志田、屈志安三兄弟,李怀仁、李怀信俩兄弟,当然还有参加了八路军的年贵明和葛有信,凤栖人称他们为凤栖七杰,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尽相同,但是却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凤栖。
一冬无雪,官路上的积尘已经很厚,五匹马驰过,扬起一路烟尘。大家看大田里的罂粟杆子还没有收割,整个黄土高原一片荒凉,看不到麦田,不时有衣衫褴褛的农人从官路上走过,偶尔有饿殍倒毙路边。
可是仙姑庵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有钱人端着花贡前来进香,祈儿求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对神仙的崇拜依然痴迷。那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神仙们端坐莲台,享受着凡夫俗子们的供奉。
五个才子禁不住仙姑庵的诱惑,也纷纷跪倒在蒲团上给菩萨进香,那不叫迷信,是一种寄托一种愿望,黄土地给了他们生命,他们立志回报这片皇天后土。
他们还去拜谒了屈克胜老先生的陵寝,那是他们每次回到凤栖后必须做的功课,屈克胜老先生为年轻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回到凤栖已经灯火阑珊,四面城墙上的焰火在半空燃放,商铺里电唱机播出的靡靡之音令人陶醉,种植罂粟给凤栖带来畸形繁荣,凤栖城变成了不夜城。屈志琪骑马从凤栖街上走过,心里暗暗打定主意,一定要把苹果引进凤栖,许多年以后这里的罂粟将会灭迹。
弟兄俩回到家里看妈妈已经张罗了一桌饭菜在等待他们。妻子傅莹把一封电报交给屈志琪,那电报是刘子房军长转过来的,电报命令屈志琪立刻回河南灵宝复职。
爸爸屈发祥(十二能)能想得开:“孩子,军令如山倒,今夜准备一下,明天一早你就上路。”
可是屈志琪偏偏等了两天,他在等待那几个要跟着他一起出外谋事的年轻人准备好了以后,才带着郭宇村的郭文选、郭文义,凤栖县南的薛有人、岳儒四个男孩子一起朝河南灵宝进发。
那四个孩子到河南灵宝以后,屈志琪没有让他们穿上军装去从戎。而是自己出钱让这四个年轻人学习苹果栽培技术。其中岳儒和薛有人中途回来了,郭文选郭文义俩兄弟一直在苹果园干了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