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求战 使命感 战始(1 / 2)
最快更新顺明最新章节!
赵能率领部队从济南城出发的时候,山东全省加上两淮,本来还是热火朝天的舆论,突然间变得安静了起来,之前那一片颂圣之声,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文人们不比百姓,对国家大事知道的多点,自然是知道那鞑子大军这些年的赫赫战绩,大明兵马从来没有讨到过一点的便宜,一旦接战,就算是守着金城汤池,用着西洋大炮,往往也是一鼓而下,在口耳相传里,那些鞑子都变成了纵马奔驰,弯弓射雕的神奇存在。胶州营尽管也是强大,屡战屡胜,可那胜利都是在官兵和贼兵的身上取得的。
以官兵这么低标准的部队作为参照物,胶州营的部队战力如何也是值得商榷了,而且这胶州营的兵马都是脑筋不太好,济南城这些年修建的好像是刺猬一样,守在里面还有几分安全,这些傻冒居然跑出去野战,谁听说过哪支大明军队跟鞑子野战讨过一点便宜的?大好的小伙子,这么一去,肯定是回不来了。
这局面实在是凶险,镇东将军李孟几乎是把山东七成的兵马都是带到了南直隶去,原本看着是一招妙棋,现在看来,这鞑子大军才是真正的妙,赶来的这个时机恰到好处,正好是赶到山东最虚弱的时候。
你说守还罢了,偏偏还傻乎乎的出去作战,这可就是自己找死怪不得别人了,这不是拿着肉送上去给鞑子啃吗?
鞑子大军来了来了还要走,然后元气大伤的山东肯定要有人进来替代,想想自己写了这么多歌功颂德的文章,会不会惹来麻烦,想到这里,几乎是所有人都是噤声,开始闭门读书,不问世事。
末世自然有末世之像,慷慨激昂者固然有,但更多的则是这种道德败坏、见利忘义之辈,他们都是墙头草,在山东声威煊赫之时,自然是要围着吹捧盘旋,希望能在这上面捞点好处,一看危急,又是躲避不迭,唯恐遭遇麻烦。
赵能率领大军从济南出发,一路的急行军,在十一月二十那天的中午赶到了德州城,这三天的时间之内,消息已经顺着胶州营的驿路,官府的官道,还有种种消息流通的渠道,传到了山东各个大城镇。
一片安静,一片噤若寒蝉,兖州府内更是有些人蠢蠢欲动,让人感觉到荒唐的是,孔府和鲁王府两处居然大排筵宴庆祝,他们也是大明的子民,鞑虏南下,他们同样是会受到损害,当此大难,居然还这样的幸灾乐祸,总觉得这巨大的灾难跟自己无关似的。
这个时代,这些大贵族家庭往往如此,张献忠围攻武昌,当地官僚请楚王拿点钱出来佐军,王爷居然指着洪武爷赐下的交椅说只有这个东西可以拿来佐军,真是又可笑又可悲。
到达德州之后,赵能停驻了两天,这时候他率领的兵马已经是增加到两万一千多人,沿途各处的零散人马都是过来汇集,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种眼看着必败的仗,大家还能令行禁止,这恐怕是山东不同于这个时代其他集团的重要地方了,当然大部分人都看不出来。
兵贵神速,但是在德州的准备和布置必须要花费时间,因为在山东境内行军,大批的粮草辎重,后勤物资,都可以通过在运输要道上设立的中转仓库获得补充,可出了山东之后,一切就要依靠山东后方的运输了。
德州一带有屯田田庄的设立,这在当初就是有考虑的,为了在大军行动的时候,抽调人力作为民夫丁壮,负责大军的运输和各种杂项的工作。各部队到了德州附近,坚固设防的营房都准备好了,库房里面的粮食,兵器,火药,铅丸也都准备停当,战马驮畜也都安置停当,所谓的有备无患,今日总算得到了佐证。
武城、武定州、临邑、平原、德州几地的武装盐丁也都是集中到了德州,在鲁北的这些屯田田庄,也是知道鞑虏大军来袭的消息,而且他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在必经之路上,难免人心惶惶。
如果没有相应的武力压服镇守,保不准会出什么乱子,为稳妥起见,还是要有二线部队和治安部队来这里镇守各处县城,田庄寨子,既保证稳定,也震慑了地方豪强。
德州是水陆两方面进入山东的枢纽之地,各种信息都是在这边向赵能汇总,山东军重建了对于河北的侦查网络,大量的侦骑出动搜索,流水一样的消息传递而来。天津被打破之后,鞑虏大军的行进速度稍微缓慢了些,但去势依旧是不可阻挡,天津破城之后,在运河沿线的静海很快就被打破。
等到给养之类的后勤物资补充完毕,又是传来了消息,青县县令弃城而逃,满城军民大溃,敌未至,城已空。
景州东、德州北,这已经是在北直隶的境内了,山东的兵马军将跟此处压根没有什么统辖的关系。
而且鞑虏南下,整个北直隶除了京师派出信使在各处调兵勤王之外,一切其他的指令都没有下达,哪怕是就地抵抗,或者说军民与城共存之类的命令也没有下达。
大家都是乱成一团,各行其是,府、州、县之间原来的上下指派反馈都是中断,每个人都是无头苍蝇一般的乱行动。
景州也是如此,知州一干人等早就是绝望了,听说那青县县令弃城而逃,倒是给他们这些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官吏一个方向,大家都是想,索性一跑了之,而且不用担负什么责任。
沿河各处,大大小小的仓库众多,多少都是积储着部分物资,这年景不好,很多人都是盯着这些东西,局面一乱,就有些无赖子开始作乱抢掠,而且这局面迅速的就变得不能控制。
在景州驻扎的官兵也是跟着参与进来,除却那些运河边上的仓库,就连城内的平民百姓和大户人家也开始被抢掠。
这边距离山东近,民间从上到下,都是和山东的关系比较近,这么一乱,根本没有人想到去找朝廷,反倒是有去德州求救的。
赵能率领大军前来,正好是赶上这个乱局,本来赵能就需要景州的地方官提供民夫和向导,还有一些辅助物资的提供,正要派人去联系,谁想到却遇到这样的局面,分守登州参将赵能虽然是忠厚人,但对这样的事情处理也是遵循胶州营常见的手段。
派去和景州知州联系的一名千总,率领着一个营的士兵来到了景州城,虽说鞑子大军还要好久才能前来,但城内却已经是像是城破,只不过在那里洗掠作乱的却是本城的无赖子,烟尘处处,一幅乱象。
胶州营的士兵从东门进城,就以东门为起点,一户户人家的洗刷过去,凡是遇到作乱抢掠的,不管罪行轻重一概是砍了脑袋。
有那嗓门好的士兵在前面喊“官兵入城,此时宵禁,无关人等各回各家”,后面则是干脆利索的杀人。
这样的治安崩溃局面,唯有动手杀人才是最好的方法,胶州营这一营兵马可以说没太大的声势,东边安静了,其他几处却还是乱哄哄的消停不下来,不过在两个时辰之后,不大的景州城一片死寂。
这是冬天,也不怕尸体腐烂,自有景州城的地方人士来收拾这些尸体,胶州营的士兵却是懒得管,所以景州城的街道上全是尸体,而且全都是被砍掉了脑袋的尸体,所有作乱的人和一些没有来得及回家的人都是被砍掉了脑袋。
景州知州衙门上下,看到这个之后,莫名其妙的心思居然安定了下来,至于这山东兵马为何在没有旨意,没有公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景州,这不合常理体制的事情压根没有人去提起,对这名千总提出的要求是满口应承。
去打鞑子,不管这行为本身是否明智,可总是充满了一些神圣的味道,精忠报国总是没错的。尽自己所能去配合这种事情,在明面上,每个人都是义不容辞。
杀人稳定治安,对胶州营来说是小事一桩,景州上下感谢还来不及,自然也不会多说,不过事后却有些意想不到的余音。
在多少年后,始终是有传言,说是胶州营军将入景州勒索军需,景州士民威武不能屈,以大义相抗,结果胶州营军将恼羞成怒,率兵屠城,造成了极大的惨案,而且还在城外发现了埋葬大批尸骨的深坑,实在是说不清楚。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赵能正在景州东,紧邻运河的安陵镇修筑工事的时候,却接到了哨探的消息,鞑虏大军已经是过了沧州,快要到半壁店了。
半壁店已经是沧州南的镇子,距离安陵镇这边最多也就是两天的路程,这个消息让赵能大惊。
也就是说,不紧不慢行进了几天之后,满清的大军突然的加速前进,莫非他们已经是知道胶州营在南边布防等候。
按说河间府之中,最富的地方就是沧州,那里乃是长芦盐政所在,数百年盐入,很有些富可敌国的豪富之家,不抢一把实在是有些不对劲。而那里民团和官兵都还有一定的实力,当地武风很盛,平日里械斗很多,宗族很有些武力,富豪们的精锐家丁战力据说不比总兵内丁差,城壁坞堡都很坚实,粮草补给什么的也是充足,满清兵马要是攻打,仓促间是拿不下来的,总归是会给胶州营的队伍争取些时间。
谁想到打下了静海之后,鞑子兵马竟然没有理会富庶的沧州,反倒是纵兵急进,实在是让人措手不及。
但赵能率领的登州军,撒出去的骑兵哨探并没有和鞑子的兵马遭遇,各处埋藏的暗桩之类的也是同样如此,按说鞑子不应该知道正面胶州军的存在,那为什么如此的急进?
若是鞑虏大军按照这样的速度行进,赵能率领的兵马已经没有时间在安陵镇构筑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以逸待劳,让鞑子在工事面前碰个头破血流。
实际上鞑虏兵马这般行动却不是针对谁,而是很正常的,之所以打蓟州,那是为了做出进攻京师的态势,吸引北直隶各处兵马汇集到京师一带,好给鞑虏大军更大更自由的空间行动。
打天津三卫,是因为天津三卫值得劫掠的目标是火器制造匠人,这些人如果大军不管不顾的先过去,他们就自己跑了,回来可抓不到。
而其余的地方,如果现在在上面浪费太多的精力,带着大批的金银和人口南下行动,肯定会迟滞部队的行动速度,影响军队的灵活。
像是沧州这种地方,等大军回师的时候再洗掠也不迟,而且入关已经接近半月,消息在大明渐渐的传开,山东等地应该是作好了准备,而且汇集到京师的大明官军也应该有些行动了。
这段日子一直是保持慢慢的行动,突然加速行进,这个变化却可以让大明各路的兵马,已经是按照从前那行进速度来判断到达时间的地方,发生误判,这样大军到来的时候,就可以给对方措手不及的打击。
出其不意、措手不及,这两种的情绪,的确是让胶州营的赵能感觉到了。
在山东,甚至是在军中,对胶州营的军将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各人处的位置不同,对人的评价也大大的不同,但是其中,对赵能的评价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忠心和勤勉。
赵能年纪本来就比李孟还要大,在参加盐竿子之前不过是老实巴交的种田煮盐军户,他不是将门子,没有受过熏陶,也没有什么传统,没有什么军事素质和指挥技能,甚至连训练部队也没有任何的概念,但他很勤勉,李孟交给他的,他领会了之后,就是一丝不苟的执行下去。
判断大势,判断敌情,临敌的决断,赵能都是有欠缺的,可他练兵练的勤勉,手下的兵马的战斗力,却是足够的强;他用兵也非常谨慎,他扎的营盘,也是足够的坚固,甚至经常被人批评为浪费,这些素质,可以弥补很多。
而且赵能参加的战斗,基本上不会让他担负一个方面,都是在李孟的直接指挥之下,他忠实的去执行就可以,这次让他留守也是如此,上面有几位能够判断指挥的大人物,赵能只要忠谨用事,听命就是。
可眼下这个情况却是始料未及的,按说应该是孙传庭亲自前来,可济南府和东昌府的防务也需要这位有军事才能的“公孙先生”调度指挥,不能前往,赵能必须自己来下这个判断,自己来指挥自己。
“听说鞑子这次来,是带着大将军炮的,那炮恐怕不会次于咱们的十二磅炮,咱们就算是在这个镇子守备,恐怕还是让对方轰开了!”
“怕她娘的,咱们出去打就是,胶州营的方阵怕过谁!!”
“是不是再派人回济南城问问?”
“问个鬼,恐怕等到咱们的信使到了济南城,鞑子的大军就该打过来了!!”
在安陵镇外的军营帅帐,赵能和各营千总都在其中,众人争论成一团,说到那火炮,众人都是发愁,因为战斗大都是在南直隶和河南,兵器制造局的火炮大多是供给老营和南边几处的需要。
现在兵器制造局的火炮产量不足,各部队的配备都严重不足,到这次的南征,更是把大部分的炮都是带走。而且这次带出山东的火炮,大多是精良的好炮。这次登州军出击德州,重装备上根本没有得到什么补充,都是原有的那些装备。
为了济南的安全,还留部分给济南城做城防武器,目前登州军自己的火炮才不过十门,六门三磅加农炮,四门六磅加农炮。虽然用于野战,轻捷便利,远远胜于沉重的十二磅长炮,但是这一次的对手,可是野战天下无双的鞑子精骑啊,他们奔行若雷,出去野战实在太过凶险,可是据营而战的话,对手的巨炮可是难以匹敌。
对关外的鞑子兵马,从李孟到下面的士官,都有一种这样的认识,鞑子兵马勇悍精锐,不过装备却逊色于胶州营很多,火铳、火炮这都是胶州营的优势,《济南军议册子》上曾经单独的提到,我们胶州营的优势就是火器,要在战斗中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最大。
从济南城离开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想的,所以留给济南城的火炮还是赵能主动的表示。
谁想到随着一路行军北上,遇见的溃兵难民,还有打探消息的探子,满清大军的情报却愈发的明晰起来。
大批的马队,有女真鞑子,有蒙古鞑子,这都是以往同样的,有大将军炮,有火铳兵这可是以往从来没有听过的,若是这支大军按照以往的行进速度,赵能这边或许还有可能从济南抽调火器。
可对方突然加速,已经是彻底的打消了这样的可能,赵能知道自己在判断方面不足,而有过亲兵营经历的各营军官们,或许能有更深更准确的判断,不如让全部叫来商议,或许能得到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