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章:藏经阁洞(2 / 2)
十绝阵恐怖无比,端是难破,乃是截教之术,皆为稀奇之幻法,这十阵分别有名:头阵‘天绝阵’;二阵‘地烈阵’;三阵‘风吼阵’;四阵‘寒冰阵’;五阵‘金光阵’;六阵‘化血阵’;七阵‘烈焰阵’;八阵‘落魂阵’;九阵‘红水阵’;十阵‘红砂阵’。
时西岐大军将营内有杨戬,哪吒,雷震子,黄天化诸人,不过却难以奈何这十绝阵,反而让西岐诸将者接连丧命于十绝阵,十绝阵阻西岐兵不得行前,无奈之下姜子牙请来了阐教诸多仙道,这其中便有那燃灯道人、赤jing子、俱留孙、太乙真人等,这诸位仙道百般道法,千般神兵异宝用尽,费尽了心思,才将那十绝阵破去。
祖界之内亦有十绝阵,其各个阵名名亦是如此,不过祖界之人尽皆知之,这十绝阵可并不好修炼,唯有神修者方才可修,而且修炼此术者其实力必须达到地魂之境以后。也就是说修炼这十绝阵必须修为至少也得是天魂之境。
世间修士皆知,人魂之境,地魂之境,天魂之境,此三境界合成炼神返虚之境,而这三境界却各有所修之术,其中的计较不少。
人魂之境所修之术乃是避五行之术,修成此术,神魂将不畏五行,金、木、水、火、土无物可伤;这地魂之境所修之术则是用五行之术,诸如风刃火球诸杀伤xing术法,当然还有五行遁术这几个逃命之法,例如土遁之术,隐身术;而那天魂之境的修士便就有了修炼这十绝阵的资格了。
当然了,这天人之境的修士施展十绝阵的威力,与祖圣之境的修士施展起来的相比,那是没有可比xing的,不过天魂之境的修士若是与体修者对敌用这十绝阵的话,估计五六个一般的天玄之境的也不会是对手。
由于神修者布阵施法费时不少,虽然阵成法就之后战力恐怖,但是却不及体修者出手迅捷,故体修者与神修者对战之时,皆是信奉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教条。
“师父,那有人将这十阵连续闯过吗?”
“没有,因为这很难,我赵氏皇族的三十六招禁术中的天杀神术,其便是这洞内的第十级术法之一,我族自有这闯关规矩以来,闯关最多的也只是闯到了第九阵而已,也就是说他最终便是止步于这第九阵上了。”
“师父,不知此人是我赵家哪位先人啊!”
“呵呵,此人是你的先人,但却并非为师的先人,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爷爷赵悟道。”
“当年,你爷爷为修炼百劫雷伐,此术于三十六招禁术中排名第四,算起来是一门九级功法,所以你爷爷便闯关于此,所幸他豪发无损地的成功了。”
赵倚天谈及此事不胜唏嘘,仿佛看到了昔ri,一个青年男子从容闯关,那就是他的徒弟,叫做赵悟道。
“那您闯过这十绝阵吗?”
“为师当然闯过了,记得当年闯这十阵之时,为师还只是个天玄巅峰之境的修士。”
“当时是为了救一个…一个昔ri故友,因而为师决意要进洞去修炼一门八级功法,那一ri可是让为师重伤啊!”
赵东林不知道赵倚天的故友是为何人,但是当赵倚天说及此事时他可以从赵倚天的眼里看出一丝哀伤,那丝哀伤随着赵倚天的心情一闪即逝,旋即便捕捉不到了。
有些事赵倚天不去解释,而赵东林更不可能会去问,因为赵东林知道赵倚天的xing子表面上看似温和,但是秉xing却含杀念,那是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杀念,不可磨灭,只能压制藏匿。
赵东林曾查探过赵倚天的过往,十三岁深入虎穴,将五只血斑虎徒手撕裂;十八岁进入炼狱魔塔,三十年后才出来,已是同阶无敌;百岁之时入伍从军,五十年后有勇冠三军,军中第一勇士之称;五百岁时成为天都皇朝历来最为年轻的将领;千岁之时他已是一关守将……
温和儒雅的表面下是一颗嗜血冰冷狂暴的心,这是赵东林对赵倚天最初的认识,可是就在刚才吃饭的时候,赵倚天又已亲口承认了自己修炼过天杀神术,这就更让赵东林肯定自己的看法了。
天杀神术照赵倚天的话来说就是‘天杀神术,世间无物不杀,有杀天灭仙之威,但是此法血腥,乃是杀xing之术,修炼此术有伤天和,不是仁道,若是一步出差,轻则成杀魔,重则立马即死,死后魂魄不入轮回,永坠迷惘之中。’
敢去修炼天杀神术,由此可见,赵倚天的骨子里存在着一股很强杀xing,只不过被他强行压制了下来而已。赵东林亦是知道龙有逆鳞,触之必怒之说,虽然他也知道赵倚天对自己很是疼爱,但是他不敢保证赵倚天在自己触及逆鳞之时还能迁就自己,即使迁就了自己,但那也不能保证师徒二人还会不会依旧和谐相处。
杀xing重者其心冷,杀念生则智乱,六亲不认,赵东林知道自己就是杀xing很重的人,对于这一点他知之甚深。
“闯关之时,这十绝阵就会由我族中的老人开启,它是根据闯关者所要入洞修习的功法的等级来定威力的,一般只要入洞所修习的功法等级超过了四级,那就必须得以闯关来求学。”
“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等级在四级以上的功法修炼起来很危险,必须以这十绝阵来评定资格。”
看着赵东林不甚明白,赵倚天微笑了一下,又认真解释了起来。
“比方说,若是你想入洞去修习一门八级功法,但是你却闯不过这第八阵,那就只能说你没有修炼八级功法的资格,即使你修炼了,那也会是九死一生,所以为了防止我族后辈贪功冒进,胡乱修习高级战技,于是我族先辈便就定下了了这闯关求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