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八章 权谋与忠信(1 / 2)
最快更新三国第一强兵最新章节!
等。
袁绍已经等了太久太久。
严格来讲,从噩梦之夜至今,一共也只过了三天,他所期盼的援军就算是会飞,也不可能应他所期望的赶到平原。可这段时间实在太难熬了,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第一天还好,青州军发动了几次攻势,攻营之初,袁绍还有些提心吊胆,但很快就发现,对方似乎没有全面进攻的意思,只是在试探,在寻找防线的破绽。
他宽了心。
他现在已经不再存有任何侥幸心理了,狼烟一放出,他就猜到,王羽很快会意识到胡骑的存在和即将到来的现实。
他最担心的,就是王羽抢先发动猛攻,只要赶在匈奴人到来之前彻底打败自己,取了自己的性命,冀州就是对方的囊中之物了。
之后的匈奴人当然不好对付,可那是在野战的情况下,就算实力大损,只要躲进平原城,缺乏攻城器械,对坚城一向没什么办法的胡骑,也只能徒呼奈何。
胡骑攻不下城池,也不会攻城,依照惯例,他们顶多就是四处劫掠一通,把能拿的都拿走,能杀的都杀光,继而离开,仅此而已。
为自己报仇这种事,就算是自视极高的袁绍,也是不报期望的。胡虏就是胡虏,跟他们讲忠信廉耻是讲不通的,驱使他们唯一的途径,唯有利益,而且是眼前就能看得到的利益。长远利益,对那些没开化的家伙来说,都是天方夜谭。
所以。袁绍最恐惧的,就是王羽不惜代价的全力进攻。
尽管高览是河北名将。幕僚们此刻也变得精诚团结起来,可直到失去了。袁绍才意识到,沮授的存在,对他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沮授还在,在粮尽之前,防线定然固若金汤,而非现在这样。根据高览的说法,敌人如果愿意付出足够多的代价,自己这边是肯定守不住的。
严酷的现实,和孤立无援的处境。使得袁绍倍感凄凉,还好,王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给了他最后一线希望。
冀州众武将已经不可靠了,他们迟迟不肯奉令向主营靠拢,也不肯发动进攻,作为牵制。若不是王羽迟迟不肯强攻,墙头草只怕早就投靠过去了。
没人能想象得出。意识到王羽只是在试探,不肯发动全面进攻的那一刹那,袁绍的心情是多么的爽朗。
又一次的,他对王羽拥有了心理上的优势。
做大事的人。就该抛却无谓的情感,一切从利益出发。
体恤士卒?有必要吗?
只要有权力,有地盘。有钱粮,小兵还不有的是?这年头。中原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别的不说。攻营的损失再大,也不会超过一万吧?可解决了自己,冀州那群墙头草的降军就超过了一万,这点帐有什么算不清的?
准备迎击胡骑?更是多此一举!
草原上的胡虏那么多,比中原的草民还有韧性,砍了一茬,又会长出另一茬,饿极了就会来中原打打秋风。与其劳师动众的讨伐,还不如任他们作为呢。
偶尔派人训斥训斥,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仪;时不时的还能加以利用。当然,作为武器,胡骑倒是足够锋利,可就是不怎么顺手,不过偶尔用用,还是很能有些出人意表的作用的,比如:对付黑山贼那时。
如果跟王羽易地而处,袁绍才不理会那么多,打败对手之后就进城,任由胡骑在外面劫掠一阵子。等胡骑强够了退走时,就跟在对方的屁股后面,拿着对手的脑袋,去冀州收复地盘就行了。
百姓仇恨的目标是匈奴人,对领内的团结很有利。再趁着胡骑退走时,攻伐几个小部落,然后宣扬成大胜,人心所向自是不言而喻。最后,再花点小钱,对损失最重的郡县稍加抚恤,草民立刻就会忘掉先前战乱带来的痛苦,视自己为再生父母!
铁桶江山,繁华盛世,就是这么来的!
只可惜,王小贼是个暴发户出身的土鳖,没受过真正的熏陶,这些高超的政治手法,他不懂,也不愿意懂。
他只知道打打杀杀,维护那虚无缥缈的正义和公理。懵然不知,事在人为,正义和公理,都是从人嘴里说出来的,唯有胜利者才配拥有书写正义的权力!
他是很能打,可那又怎么样?就算是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还不是输给了长袖善舞,视信义于无物的高祖皇帝?
心理上的优越感越来越强,直至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营外祢衡祢正平!
只要一想到这个名字,袁绍就觉得头上冒汗,心理冒火,脚下冒烟。
有辱斯文啊!好歹也是个读书人,这人的嘴咋就这么臭呢?
优越感瞬间消失,袁绍苦苦忍耐着,只等着匈奴人神兵天降,将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对他来说,大军粮草将尽的窘迫,都比不上祢衡的那张臭嘴给他带来的压力大。
在遇见祢衡之前,他从未想过,这世上竟然有这么会骂人的人。不算之前在高唐那段,从兵败次日开始,此人接连在营外骂了两天半,不分昼夜,从无间断,而且骂词居然还一直都不重样!
冷嘲热讽,已是家常便饭了;
嬉笑怒骂,也只是司空平常;
那左一首右一首的歪诗才是最要命的!
这玩意既押韵,又朗朗上口,可以很多人一起喊,同时还令人记忆深刻。
袁绍悲哀的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将会是多么的惨淡。就算这仗最终赢下来,随着这一首首歪诗的流传,他也会成为天下的笑柄,说不定还有流传后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