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晋江独家(2 / 2)
因为工作关系,她和书琰没有回去过。她想念沪上,想念家人,还有那边的风土人情,一草一木。到了一九五六年,她和书琰生了一个女儿,小名叫小米,大名叫顾念晴。
这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
叶小乔把订单模式和来料加工发扬光大,沪上的成衣作坊变成了外贸企业,为国家出口创汇。叶茂松当上了副厂长,张阿娣是销售科长,叶家的兄弟姐妹们也在厂里上班。
叶裁缝和顾阿玉退休了,叶小乔请他们来香江,到底不肯。顾阿玉说:“小荞,阿妈喜欢沪上,不想挪地方”。
叶小乔不放心,让茂松大哥做思想工作。
因为业务需要,叶茂松也要去香江,跟小乔一起经营“乔雅松”时装公司。这是组织上安排的,香江这边除了时装生意,还做着进口棉纱、原料采购等业务,都是国内急需的。
叶裁缝和顾阿玉没辙,只好点了头。
半年过后,叶茂松带着一家人过来了,包括阿爸阿妈、阿娣和孩子们。沪上的宅子,留给了阿林,那套公寓租赁了出去。阿林大学毕业后,是国家干部,分到了电气研究所,当了技术员。
大荞和二荞也想去香江,说不想跟阿妈分开。
叶小乔留了心,托书琰帮忙。可这时候投亲靠友不是那么好办,没有特殊渠道很难入籍。后来,政策收紧了,大荞和二荞留在了沪上。大荞和玉堂在百货商店上班,当了部门领导。二荞和阿坤进了食品厂,工作很稳定,工资不少拿,福利待遇很好。
赶在困难时期,叶小乔往沪上寄了很多饼干和罐头,都是成箱的。大伯父一家,大荞一家,二荞一家,阿林一家都有。要说,二荞是个有福的,她跟阿坤在食品厂,怎么都不会缺吃的。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六十年代的香江,经济还很落后,跟内陆城市差别不大。直到七十年代,背靠着祖国大陆,通过转口贸易才发展起来。
这些年,海外敌对势力对内陆的打压从未停止过,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采取了重重封锁。香江就像一个窗口直通内陆,叶小乔和顾书琰以另一种方式支援着国家建设。他们见证了很多事儿,也有了两儿两女,凑成了一对好字。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经济上的封锁有所缓解。
大荞和二荞带着家人来香江探望。回去后,大荞和玉堂开了时装店,卖起了名牌运动服。后来,拿了沪上总代理,躺着就能挣钱。二荞跟阿坤开了糕点铺子,十年下来,扩展到二十多家连锁店,颇有成就。
叶小乔给外甥和外甥女办了户籍,不是为了常住,而是想让小一辈们去读书,多一条发展之路。
叶裁缝和顾阿玉想回沪上,说年纪大了,叶落归根。叶茂松和张阿娣在沪上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安顿好了之后,就带着阿爸阿妈回到了昔日的家。
崔淑英和叶阿祥也回来了。他们在香江就跟小乔联系上了,两家走动着,很是亲热。陆飞鸿跟叶小云成了亲,虽然还是花天酒地,可多少有了真情。叶小云写稿子,当了专栏作家,跟陆飞鸿生了一儿一女,也挺幸福的。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叶小乔跟顾书琰回到沪上。
他们退休了,两鬓斑白,在顾公馆过着隐居生活。徐清雅也回来了,找到“乔雅松”门店的旧址,那里已经拆迁了,盖起了高楼大厦。
几年过后,昔日的好友们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她们定居沪上,时不时地聚一聚。那些喝着红茶的午后,闲淡舒适,跟记忆中的岁月交织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