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重大突破(2 / 2)
“这!”刘志的脸上露出了为难的表情毕竟这一个核心机都是幸运弄出来的如果再重复这个过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是降低性能减重这就有些困难了这里面的东西没有吃透!
看到了刘志的表情杨元钊就知道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事科研工作的他也很清楚这个难度很大真的要从某种意义上面说54吨的重量已经差不多可以了不能说最为合适却也可以应用到飞机上面对于重型轰炸机来说这完全没有问题即便是中型轰炸机考虑到其他的而一些结构减轻400公斤的重量也不是不能完成的。
可是抱着万一的希望杨元钊还是把手按在了核心机上面他动用了一体机的扫描功能认真的分析哪两种材料的情况最终整个雷达的性能一目了然果然这个雷达并没有达到性能的极限如果保证核心电压把其中的两个模块进行简单的调整这个雷达的性能还会更上一层楼会达到180公里左右比最初的足足提升了100公里可是要想减重几乎不可能。
在一体机之中也讲明了这个雷达之所以性能这么出色的就是因为12个核心元件特别是哪两种新的材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旦少了这12个核心的任何一个部分雷达的性能都会大大的减少连之前的都不如。
整个核心机一共拥有16个核心部分其中的4个已经是大量使用了新材料减重的可能是有这4个部件加起来也不过是600公斤全部减去才能够合乎需要这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能够减掉三分之一已经是天幸了。
也就是说性能无法减弱重量也很难降低下来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让杨元钊失望原因很简单雷达是要靠性能说话在重量提高10%的前提下性能提升一倍即便是在后世把飞机上面的每一个地方都精确到克的时候也足以选择更重虽然后世是因为雷达就是眼睛雷达的测量范围直接决定了导弹的射程否则的话空有300公里射程的导弹没有雷达的精确导引再性能出众的导弹也只是一个摆设的。
既然重量上面很难的减少还不尽如人意多了400公斤可是性能上的提升可以让雷达的可用性提高了不少不是每一款雷达都拥有如此出色的性能的即便为来建中成功再加上重量也未必能够达到到这个效果。
明白了这一切之后杨元钊没有多说什么一体机的效果只能够深埋于心中解决了这个雷达原型机的问题中国的海军的强大已经是指日可待了雷达方面到时别那么的着急了哪怕刘志他们继续在这个雷达的基础上研究也未尝不可杨元钊看来这种可能性太小太小了可是科技不就是一次次的失败之后这才获得的成功。
杨元钊到来了之后刘志主动把这个雷达定型的权利交给了杨元钊杨元钊来判断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件事情除了杨元钊很难有其他人决定因为整体的指标全部都是杨元钊一个人来确定的说实话这件事情杨元钊也没有想到不过杨元钊并没有迟疑果断的通过了这个计划虽然说后续会继续研究减轻重量变成次要的如何在同等质量或者说相同的情况之下增加性能才是最重要甚至把软件和数据总线也整合进去可是第一批最少100架安装了这个雷达的飞机就会开始兴建了其中中型的70架重型的只有30架。
由此可见杨元钊对于雷达的重视中型的飞机全部都是海基型未来会最终达到300架只有满足了海基的需求之后才会逐步的面向陆基在此之前重型轰炸机改造过来的侦察机成为了陆基雷达的主要力量。
一旦每一艘舰队航母都拥有了8架安装了雷达中型飞机整个舰队的侦查力量肯定能够上几个台阶到时候就是如何用软件更好的计算更快的把敌人显现出来中国的导弹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可是的标准化的火箭弹已经出现用雷达和瞄准系统结合可以有效的节约驾驶员的精力为战斗机增加能力虽然战斗机还没有办法装上雷达却可以用中型或者重型来做测试为未来雷达装上战斗机积累经验。
这一点可以为未来的喷气式的前置的雷达虽然说喷气式还还在研制之中对于一些理论上面的东西已经有所了解了实际上制作难度非常的大当然了的如果杨元钊全程的监控这个制作的话还是有可能制作成功的毕竟一体机之中的材料远胜于现在的材料解决掉喷气式飞机的问题应该不难。
本身因为材料的关系中国越过了活塞式发动机直接走涡轮螺旋桨哪怕看起来一样可是性能上几乎是云泥之别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在各方面都比活塞式发动机更强就省油一项上面就足以出色了。大部分的活塞式发动机都是短腿的除了少部分剩下的航程都不高无法起到战略轰炸机的作用可是涡轮螺旋桨有这天然的优势单发的航程已经足够的远了更别说后续的多发的中国在4发战略轰炸机上面不但全面超越了美国的b17而且在1915年前后已经基本上达到了b29的程度这可是极为惊人。在别人的飞机还没有出现的前提下已经是出色的了没有必要追求喷气式。这也是中国的目的如何在涡轮螺旋桨的基础上面迈进到更深刻的程度才是中国的正确道路至于其他那都是拔苗助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