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2)
直至斡朗改、辖戛斯联军和耶律朔古部发起攻击时两路大军还只向北前进四、五百里随行的二十万辽军俘虏由此分散在明军的监督下开始建造军事堡垒。
按照百里无忌的指示每个堡垒为直径两里地的环形建筑高一丈七尺从七尺以上设三层射击孔并在城墙上设置小型炮台每个城配备八百火枪兵十六门火炮储备可以固守六个月的粮食弹药。
这是为了防止阻卜小股游骑以游击方式袭拢新军的进军、补给路线有了这些坚城就算是阻卜游骑能截断甚至包抄新军的后路凭着这些间隔百里的坚城新军也完全可以在一天之内迅速回头反击再次打通补给线。
百里无忌不担心新军战力却深怕新军被阻卜军利用北方广袤的大漠而围困所以宁可牺牲时间也要稳扎稳打以求一战毕其功。
阻卜其实是鞑靼的前身也就是后世的蒙古族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还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故土集中在贝加尔湖以南、乌鲁古河和土兀剌河之间。
唐朝末期阻卜还未能形成统一的部落无法与契丹抗衡918年(辽神册三年)已有阻卜部落遣使向辽岁贡。924年(辽天赞三年)阿保机西征阻卜诸部皆“望风悉降”并有三个部落被内迁。
之后阻卜各部常遣使朝贡于辽。岁贡之物为马、骆驼、貂皮、青鼠皮等物。不久因辽皇族贪得无厌不断地加重阻卜各部族的岁贡阻卜各部族苦不堪言因而时叛时服成为辽最难制服的部族。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依旧是阻卜疆土太过辽阔。往往数百里间了无人烟辽军那时还未能形成有效的后勤制度往往人马补给所需粮秣都以“打草谷”的形式就地解决。所以对付象阻卜这样的游牧民族。是很难彻底灭亡的。
往往是辽军一到阻卜各部族闻风而遁等辽军一撤他们还是回到原处照旧过日子。
甚至几个部族稍加联合派小股人马袭击辽军后背这令辽军苦不堪言。
也正因为不断地与辽军征战阻卜的各个部族才开始真正建立起部族联盟。选出首领称之为“阻卜大王”将治所设在乌鲁古河西岸并在东岸置镇州囤有大量军队以防范辽军的突然入侵。
百里无忌有着后世的经验自然能领会大漠深处游骑出没的可怕之处才有了让云扬、丁思觐每隔百里建造堡垒的旨意。
如果说游骑在大漠中如同幽灵那么这些个堡垒就是镇灵碑。有着手榴弹、火枪、火炮远中近、高低的交叉火力配置和堡垒周围地雷的埋设游骑想要攻克堡垒。所花费的代价是相当恐怖的。
而另一路新军也就是百里义部则不同他沿潢河西向。至潢河末端转西北向直扑向阻卜镇州。这场战争胜败其实并非取决于新军战力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后勤新军三十万大军行军数千里这考验着明国的后勤补给能力对这个时代来说是相当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