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寄与爱茶人(2 / 2)
王戎也道:“茶奇,可这茶具更奇,平常人用碗,士族用杯,达官贵人们用金银瓷器琉璃盏,可这些……”他一时词穷,求助的望向巫时行,巫时行接过话道:“这些名目繁多的茗器,却又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微之操弄的时候如行云流水,让人沉浸期间,自有股难得的舒爽惬意。不知是何地的习俗?魏人的?不像!西域的?也不像!抑或是天竺大食那边传过来的吗?”
徐佑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直接仿照陆羽《茶经》烧制了二十四器,不说用途,单单摆出来那架势,就足够把人唬的一愣一愣。
“退之全数错了!这不是任何一地的习俗,而是其翼郎君从佛法里悟出来的茶艺,具体什么情况我不太了解。不过,”徐佑端起杯子,邀请众人齐齐品尝,道:“这茶取名为青雀舌,若论滋味,真的是天下无双!”
青雀舌初次亮相,就赢得了所有人的喝彩。尝惯了蔬菜汤似的苦逼生茶,喝这样程序繁琐又高大上的蒸青的感觉就像乡野村夫进了皇宫内府,从唇舌到肺腑,从眼耳鼻舌身意到色声香味触法,无不愉悦至死,无不飘飘欲仙。
这不仅是茶道的进步,而是生活方式和装 逼层次的质的升华,文人好酒,贵族好茶,酒只是文章和自然的媒介,可茶却是阶级和世俗的标识,可以不喝酒,但不能不饮茶。
青雀舌的出现,必定会让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这茶,穷人必然喝不起!
酒到了酣处,茶到了浓时,杜盛喊道:“允明兄,闻君能作鴝鵒舞,我等早想一睹风采,不知可否?”
若是其他朝代,席间让男子跳舞,那都是无可化解的死仇,可在楚国,风气开一时之先,这样的事只是小儿科,算不得逾矩。
沈孟正为适才的失言而懊恼,听杜盛开口,猜到他是故意给自己搭台补救,心中感激,更无不允之理,笑道:“有何不可?”说完穿好衣袍,戴上平巾帻,立于明月之中,在那山巅绝处,悠悠舞了起来。
徐佑赞道:“正色洋洋,若欲飞翔。避席俯伛,抠衣颉颃。宛修襟而乍疑雌伏,赴繁节而忽若鹰扬!”然后带着众人齐齐击节而作乐,山涧清幽,歌舞回旋,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微之,此茶,府内存余的还多么?”
不知过了多久,以王戎之桀骜,也顾不得舔着脸找徐佑开口,可想而知,青雀舌带来的震撼有多大。
徐佑笑道:“尚有些!”
王戎搓了搓手,苦笑道:“我厚颜要几块吧,带回去给阿父尝尝。他一日无茶则不欢喜,若知道我有幸品了青雀舌而不带些回去给他,怕是要大发雷霆!我也知道,此茶价值千金,多了估计囊中羞涩,就取五砖好了!”
徐佑佯怒道:“恭叔可是瞧不起我?你我盟约结社,已是兄弟之亲,区区茶砖,谈钱财岂不是为人耻笑?在座诸位,我全部奉送十砖,日后再饮,径自来取就是。别的不敢说,青雀舌,绝对管够!”
王戎大喜,起身作揖致歉,其他人更是笑逐颜开,然后趁兴赋诗,一夜无眠,七人竟成诗三十二首,还有月赋五篇,皆为中上之作。
张墨当初选定这几人,既是志同道合,也是惺惺相惜,诗才大都远胜同辈。天亮后,徐佑命人将诗赋集结成书,书目为“西湖诗社中秋雅集”,交给天青坊加印千册,先由安排好的说书人大肆宣扬,以中秋为题,思亲、思友、思别离,提倡在中秋夜盼望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景,再就是先花后月,饮酒论诗,月饼佐以香茗,可谓雅致之极。
徐佑名气极大,王戎等人也小有薄名,书册一出,立刻风行,不仅里面的诗作流传,那中秋节,那圆月饼,那青雀舌,那鴝鵒舞,也随之风行开来。
消息传到吴县,顾氏这才想起徐佑好像曾送来了百砖青雀舌,只是这段时日忙于善后事宜,茶砖被放在了库房少有人问津。于是取出来品尝,果不其然,美妙远胜之前喝过的所有茶,尤其张紫华这个头号徐吹,只饮了一杯,挥毫写下了四个大字:人间至味,命人送到了明玉山。
徐佑何等精明,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刻投桃送李,给张紫华送去了一百砖青雀舌,表示没有厚此薄彼,并随茶回诗一首: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至此,青雀舌的营销基本完成,没有借顾氏的势,也在扬州掀起了热议。这是小事,却以小见大,足以证明徐佑自身已经是各方都不能忽视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