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节 铁路是第一波(1 / 2)
一番视察一个月忽悠而过,接着就没有时间在看了,必须尽快定下来一个调子,否则市场上刚刚因为杨潮而起的那点信心就要没了,毕竟老百姓不能看到市场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单靠信心也不行。
但是杨潮也不想大张旗鼓,毕竟行政干预这可是一张王牌,这个时代虽然已经有经济学家在研究,可是最流行的还是自由经济,因此杨潮可不想让别人学去了,尤其是美国,他们如果不是在大萧条时期始终坚持自由经济,大萧条不可能蔓延那么久。
如果美国人及早干预市场,经济危机肯定会发生,但是绝不会那么严重,这就是硬着陆跟软着陆的区别,美国不干预,反而紧缩财政开支,那是推着经济体硬生生砸在了水泥地面上,瞬间崩溃,造成了百分之四十的生产力下降。
所以杨潮还是很想看到美国人在玩一次硬着陆的,因此他这次刺激必须秘密行动,甚至都找到了最好的幌子。
杨潮视察这段时间,李富安那边又一次将工业局组建起来,而且范围比过去更大,覆盖的范围更广。
过去的战时工业局最多的时候只有三千人,基本上也就是给各个企业派去了联络员,甚至一个人负责好几个企业的监督。
这一次,李富安招聘了三万多人,他有能力,也有资本组建这么庞大的团队,第一是因为他自己经验的积累,团队的经验积累,还有中国经过这几年发展培养出了足够多的人才,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才,现在并不难找。
当然也跟李富安很积极有关,他之所以积极,跟米青的心态有一点类似,那就是他看到杨潮对他的支持和看重,这让李富安心中充满了正能量。
跟米青这两年的竞争,虽然双方是良性竞争。可是李富安的内心始终不安,他总觉得米青背后有一个杨潮,让他感到他越来越没有优势,其实还是不自信所致。而现在杨潮一回来,就让米青委任他负责组建覆盖全国的工业局,这显然是杨潮授命的,换成米青那个小心眼,才不会把这么好的捞政绩的机会给他呢。
所以当认为杨潮支持自己的时候。李富安焦虑的心就轻松了很多,也更有细心捞足政绩了。
虽然是给杨潮打下手,以副总统的身份给杨潮打下手,李富安并不觉得有失身份,也不觉得会给自己的政绩有什么影响。
因为他同样对杨潮有信心,如果让他一个人单干,他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刺激,毕竟这次跟以前可不一样,以前组建工业局是为战争服务,战争是个大市场。现在可是经济危机时期,没有现成的市场,组建工业局要增加生产,这可是逆天而行啊,李富安到现在都想不到杨潮会采用什么手段。
所以跟着杨潮稳稳当当的喝汤他很乐意。
另一个原因就是,杨潮的威望已经足够高了,无论做什么也不可能在增加他的威望,而李富安却能借此抬高一下自己,唯一让他不满意的是,米青好像也借此争取到了一份政绩。竞争的天平并没有向他倾斜,所以他要更积极,更努力才行。
所以李富安组建完工业局,立刻就马不停蹄赶到了上海。杨潮要跟许多人在这里开会,开一个秘密会议。
连李富安都不清楚有多少人参加,等他到了上海杨子银行总部,他才看到一个个熟人。
看到交通部大臣詹天佑他不意外,他很容易就猜到杨潮想通过大修铁路扩张钢铁市场。
看到海军部长程璧光他也能想到,杨潮是打算像上次那样。增加海军采购来提振经济。
这些他还是懂的,杨潮上次通过战争调节市场,他可是亲自参与的,深受震撼,甚至让他养成了战争能刺激经济的思想。
中华银行行长张家傲在这里,他同样能够理解,肯定是要发纸币了,在通过国债将多发的纸币收拢起来,其实就是通过央行转手跟百姓借钱,要修铁路,尤其是添加军舰,不可能不发债券,国家财政那点家底他还是很清楚,这几年虽然收入增长到了十亿两,可依然不够花的,每年借的钱都跟税收差不多。
可是上海市长谢冠辉为什么在这里?仅仅因为他是上海市长?
还有一大帮子他根本不认识,很显然不是政府大员,起码不是上的了台面的人物为什么也在这里。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是南京、武汉、长沙、无锡、广州、杭州、苏州、成都、重庆和山东各地的杨子银行分行经理!”
杨潮的介绍才让李富安明白这些人什么来头,他更奇怪了,是因为要借钱吗?
他突然有些不悦,他是一个很自律的人,他从来不为自己谋私利,他觉得杨潮是想承销国债发财了,他对杨潮是十分尊敬的,可唯独在敛财这一点上,他始终难以认同。
李富安觉得,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杨潮肯定要鼓动国家发行国债,而且是超量的国债,然后他的杨子银行承销抽取佣金,接着采购军舰和各种装备,他怎么都感觉这像是发国难财的味道。
“其他人我就不介绍了,李思第你们都认识,现在我们杨子银行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