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第二铸币厂(2 / 2)
尤其是崇祯年间的铜币,崇祯通宝,崇祯元年(1628-1642年)始铸,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小平钱径一般2.2~2.6厘米(实测最大径2.6厘米),重约3~6克;当二钱径一般2.7厘米,重3.7克;当五钱径3.3厘米,重6.2克,南都钱较轻。其间的轻重没有什么规律。
整个明代对铸钱不甚重视,民间苦于钱币匮乏,流通不便。因此私铸小钱劣钱泛滥,官府也不禁。这个,轻重没有什么规律就叫朱浩大少爷,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私自造币。
朱浩半年前铸造的1640版本钱币,由于成色足、外观好,自从朱浩的铸造厂从沙井镇移来上川岛,产量大增已经在海商之间成了抢手货,一个月火耗就有500两白银。
而,朱浩大少爷把那一百多万两银子运到朱含山金矿场,成立第二铸币厂,用五台大型水力轧辊机压制大小厚薄精良,损耗要比上川岛铸币厂还要少。
朱浩大少爷算过了,那一百多万两银子运到朱含山金矿场,铸造成崇祯银元的话,就能有足足二十多万两银子的火耗,折合崇祯银元五十万两有其。五十万两崇祯银元在建三支第一舰队还有富余。
一般来讲,大明铸币都有火耗。看官,可能听说过火耗这个词,大明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锻碎银时候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火耗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指碎银融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损。而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取银子上缴国库,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键就有了火耗。于是地方官府征税的时候,就多了这么一条火耗钱。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这一招可谓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比明朝的历史还要长,
地方官征收火耗的时候往往都多征收一部分。等到银子充入国库,就会略微剩下一些差额。皇帝收税时,大明朝的官员不至于自己往里头搭银子,有良心有dao德的,会拿这银子造福一方,没素质的就收入了自己的囊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huā银,这十万雪huā银从哪儿来的?无他,火耗!
不得不说,大明的官员发的工资也太低了些。低到令人发指。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工资是多少呢,一品大员一年1044石米,往下递减,正七品知县一年只有90石米。管理一个县的县官一个月的工资只是7.5石。这些收入他要拿去养老婆孩子,还要养一大批人。
就拿朱浩所在新宁县的曹明府同志来说,曹明府同志兼任很多职务,他既是县长,还是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县施工队队长。分不了身的曹明府那他手下还有一大堆的长随,分等级为大爷、二爷。大爷有门政大爷(看门的),稿签大爷(签押房磨墨的),下面是一群二爷,包括“发审”、“值堂”、“用印”等人,这些人是知县签押房里的办公人员,此外县的重要部门知县都会派人去看着,知县还会带着自己厨师、师爷。这一大帮子人都是曹明府的手下,全部要他养活。一个月只有7.5石的俸禄,大家就只好去喝西北风了。
曹明府有的时候还要迎来送往,逢年过节到处走动,俸禄是远远不够的。可是就连这点俸禄,也打了折扣。曹明府好彩有假商人帮衬,私底下做了很多买卖到是使得,新宁县的老百姓没那么多的负担。朱浩大少爷觉得曹明府同志是好人一个啊!。当然曹明府还是要收火耗银子。
通常来讲,一般州县的火耗大约每两二三钱,甚至四五钱。偏远一点的地方,火耗竟然数倍于正赋。有明一代,整个大明的经济给人的感觉就是朝廷穷而民间富。实际上民间还真不富,老百姓都是勉强度日罢了。真正富的,还是那些个官绅。
所以说大明朝是封建社会有些欠妥,应该说其是封建生产力下的儒官一体本位制。火耗不是正税,却高于正税,这现象简直就是前无古人一没办法,谁让火耗是大明朝自己独创出来的呢?现在,朱浩大少爷得道了一百多万两银子,完全可以大干特干崇祯银元,赚取火耗银子
东海和陆魏敏来到一台水力轧辊机旁边,这时候那一台水力轧辊机刚好轧辊出热气腾腾的九十九枚崇祯银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