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智和良心(2 / 2)
但是占领丹阳后,让林哲很郁闷的是,这些太平军竟然玩焦土政策,走之前把几乎整个丹阳搬空了,金银财物、粮食等一点都没留下。
问过后才知道,过去的数天里太平军几乎把全城都给劫掠了,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普通百姓的口粮,通通都给抢走了,同时还强行挟裹了大量青壮。
给林哲留下了一座的半粒粮食都没有的空城,同时还有手里已经半点粮食都没有的满城老弱妇幼。
“好个吴汝孝,够狠!”林哲得知这种情况后,心中气闷之极,这些太平军做事真的太狠了。
你要是把整个丹阳城给屠光了,那也没有什么,但是你竟然把满城粮食和情况都给搜罗走了,丢下满城没吃的百姓给自己,这存心了要加大自己的包袱啊!
这个时候,虽然内心里林哲是想要闭着眼,不去管这些满城没饭吃的百姓,毕竟中华军的军粮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从各地征集而来。然后由数以万计的民夫通过肩挑手推才运送到前线的。
但是理智和良心告诉他,不能这么干!
从理智上来说。中华帝国新立,而且很直白的说。中华帝国还非常缩小,掌控之地不过一个半省而已,而且是完全建立在过往余胜军的军事胜利之上,人家浙江和苏南的百姓可没哭着喊着要林哲当皇帝。
如此初立的政权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一样,并没有太过稳固的根基,一个不慎就会被推到。
所以为了争取属地的民心,塑造中华帝国的仁德形象,争取更多人的支持,真正奠定中华帝国的民心基础。他林哲就不能和太平天国或者曾国藩那样,只顾军事胜利,而不顾百姓死活。
从良心上来说,他林哲也无法无视数以万计的百姓被活活饿死!
所以尽管困难,但是林哲还是指示随军的官员和军方的军需部一起,合力从后方运来更多的粮食,用以救济当地百姓,不说让他们都吃饱,但是好的也给些稀粥让他们吃。不至于饿死。
吴汝孝可以因为单纯的军事战略而置丹阳城数万百姓死活不管,但是林哲却不能,这就是一个流寇式政权和正规政权的最大区别。
为了解决丹阳城内百姓的善后问题,刚被委任为常镇江道的吴熙汇同内阁民政部、财政部等官员从常州各地调集粮食。同时也是求助于军方的军需部,从其他地方,比如苏松太、浙北地区调集粮食。
虽然所需求的粮食比较多。但好在江南和浙北地区历来都是主要产量区,每年生产的粮食不仅仅可以供应本地。而且还肩负大量的槽粮任务,现在中华帝国成立。粮食自然是不会继续北运,这粮食产量本来就多。
再加上这几年有中华帝国的前身,也就是余胜军拼力抵抗太平军南下和东进,以至浙江一省都没遭到过兵乱火祸害,苏州等地虽然遭过一次太平军进犯,但是那也是三年前的事了,如今已经逐渐恢复过来。
因此总体而言,从1854年开始余胜军的后方农业生产是保持了稳定的,并没有和皖南、镇江、江宁府等地一样,因为连续的拉锯战而导致农业生产陷入停顿。
如此也就导致了新成立的中华帝国手里的粮食还是比较充裕的,唯一麻烦的就是运输费时费力。
留下官员们处理丹阳城百姓的善后问题后,林哲继续率军前往镇江!
数天后,镇江。
吴汝孝在城墙上远眺,只见东南方向的原野上逐渐出现了大量的兵马,排着整齐的队列朝着镇江城而来。
人群之中,诸多旗帜林立,这些旗帜和常见的军队旗帜有所不同,中国传统军队的军旗一般都是‘字旗’,也就是一方旗帜上写有主将的姓氏,但是中华军作为一个整体,高级军官频繁调动,所以各部军旗一般都是不标主将的姓氏,而是部队自身的番号。
中华帝国成立后,又是重新制定了国旗和军旗,国旗是一面红底金龙吐蓝珠图,在帝制政权、朕即国家的时代里,金龙乃是天子的代表,所以用龙旗是顺理成章的。
而军队也是属于皇帝私人的军队,所以皇家陆军和皇家海军的军旗自然也就依旧以‘龙’为主体,统一为红底蓝龙旗,陆军和海军的区别在于,陆军军旗上是交叉的刀剑,而海军旗上则是有一个船锚。
除了上述正规的国旗、军旗外,各部队还有专属的旗帜,这些旗帜大多算得上是通讯旗帜,用来战场指挥,传达旗语的。
没有无线电,有线电话的时代里,要在战场上指挥数以万计的军队,一方面要严重依赖传令骑兵,而另外一方面则是依靠旗语来指挥。
所以中华军各部,上到师旅,下到步兵营都有着专属的军旗,同样是以蓝龙作为主体,旁边则是干脆明了的表示各部番号,比如第二师、第十二团、第一营等。
现在镇江城外的中华军各部就是旗帜林立,远远望去遮天蔽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