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武则天的疑惑(2 / 2)
听了陈易的话后,武则天皱着眉想了一下后,又舒展开来,笑吟吟地对陈易说道:“子应,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本宫对倭国的威胁并不害怕。倭人就那么块地方,与辽东又隔着海,他们军队实力不堪一击,倭国之地贫瘠,根本没什么出产,即使从我大唐学去很多,也没办法很快就提升国力,更不要说与我大唐为敌。当年陛下都没兴趣对其用兵,不把倭人当作威胁,如今我大唐国力日趋强盛,倭国依然陷于内斗之中,何惧他们?他们想图谋辽东又如何?他们收留百济王室成员又如何?”
武则天这话说的很傲气,傲气的让陈易为之心神一震,这是盛世大唐傲视天下的霸气,任何敌对势力在强盛的大唐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统治阶层的这种霸气岂是他穿越之前那个自称盛世的朝代可比的?那是任何一个弹丸小国都敢欺侮泱泱华夏,华夏上国却不会强力反击的时代,哪像现在统治除去有这般傲视天下的心态?这份霸气那时候的老美也完全不能相比。不过也让他担忧,武则天的态度代表了如今朝堂上对倭国的态度,不把倭人当回事,无视倭国,还以施恩的态度对待他们,只要他们听服于我大唐,尊大唐为宗主国这就够了,想让他们下令派军队屠倭,有点难于登天。
但陈易却一点不气馁,继续鼓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向武则天灌输要防止倭国国力提升的言论:“娘娘,我们现在是不怕倭国的威胁,但我们同样不能容忍他们的强大,如今倭国国力不济,没能力对我大唐辽东产生威胁,但不等于永远不会产生威胁!倭人从我大唐学去更多的先进技术,国力定会慢慢得到提升,即使那时候我大唐国力依然强盛,倭国倾国来攻也不能奈何我大唐,但局部地区定会遭受战火的涂炭,甚至大意之下会被倭人占了先机也不一定,相比较一个国力慢慢强盛的倭国,我们宁愿让倭国一直处于内乱和蛮荒状态,限制其国力的强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陈易最后一句咬牙切齿般吼出来的话让武则天诧异了一阵,莫名其妙地看了看陈易,不过终是有所悟,想了想后点点头:“子应,你说的很在道理,不过如今倭国使团来长安,只是朝贡和学习性质的,俗话说伸手不打笑面人,我们也不能难为他们。本宫也认可了你的说法,一些先进之术不能传授给他们,除非倭人自愿留在大唐,终身不回倭国!这样吧,有关倭国使团的一切事务都由你负责,如何安排他们也全由你决定,只是本宫希望你不要惹出什么事端来,失了礼节,让诸藩寒心,你可明白?”
武则天话虽然这样说,但她却对陈易的言论很觉得疑惑,她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来,陈易为何对倭国人这般没好感,按理说他这样一个朝廷的三品大员,面对外藩使团不应该表现出如此敌视的态度,也没见他面对其他使团时候表现的这么愤慨么?
再者,除了白江村战役,大唐军队与倭国有过直接的冲突外,其他时候并没有大的利益纠葛。
大唐从来没把倭国当一回事,甚至倭国放弃抵抗,举手欢迎唐军进入倭地,武则天对占领那块被大海隔着的地方都没太多兴趣。如此贫瘠之地,占之何用?不只她这么想,大多朝中大臣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样的观点在白江村战事后,朝廷派出郭务悰、刘德高出使倭国,看到了倭国内那远不能与大唐比的境况后更流行了,包括李治、武则天在内的大唐君臣再也不担心倭国会对大唐有什么威胁,懒得理会他们。而且郭务悰、刘德高出使倭国时候,倭国君臣对大臣使者极为尊重,他们回京时候,倭国还派使团一直护送,随我大唐使团来到长安。来长安的倭使团对大唐皇帝表示了足够的尊敬,还谦虚地表示了希望能派人到大唐学习各种技术,这样的表态让李治和武则天都很满意,让群臣也满意,也马上答应了倭人所请,那时候没有人反对倭国派人来大唐学习各种先进之术。
前四次倭国遣唐使团并没多少人留在大唐学习先进技术,但从第五次开始,倭国使国就留下大批年轻的倭人在长安学习,甚至一些人进入大唐各级官衙,连兵部、工部这样的要害部门都有他们的学生,大唐的工匠们还很耐心地给他们讲授各方面的技术,官员们也将大唐各种制度详细说与他们听。
武则天觉得陈易所提对倭人提防一些的言论是非常有道理的,就如当初抨击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陪嫁了那么多的工匠及书籍一样,但吐蕃的实力是倭国远不能比的,又隔着大海,在能看见的未来,倭国无论如何不可能对我大唐产生威胁,不至于让陈易有这么激动的表示么!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