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山东挺进教导师(三)(2 / 2)
当然韩云华并没有傻到以为日军在为他下套子,以他现在的名气就算是日军知道他的存在也不会当回事的。历史上在百团大战之前,无论是日军还是国民政fǔ对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还是极其看不上眼的。但是百团大战让这两边都看到了共产党的威力,都看到了八路军的威胁,因此才会将围剿反共扫成为抗日战争的一大旋律。
此时尽管在塞北出了个韩云华,让鬼子连连掉面子,但是在山东以及长江以南的日本军队来说,八路军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不堪,但是也绝没有北方部队中传的那么厉害。再加上前一段时间日军在山东的一个小小的攻势就将中国军队在山东势力给全部瓦解了,其中就包括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八路军部队,现在山东的几个比较大的战俘营里还关押着一批八路军俘虏伤病。对待八路军战俘日军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直接送到煤矿或者是“满洲国”去当苦力,直到这些战俘全部累死为止。但是对于国民政fǔ被俘的军队来说,只要鬼子愿意随时就可以将这些人转化为伪军。尽管其中有些死硬分子宁死也不愿意当汉jiān,但是毕竟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都数的人都还是想活命的。相对于国民政fǔ被俘的数十万战俘的其中一部分人来说,充当鬼子的狗uǐ子也不失为一种活命的方式。所以山东的日军对于韩云华还远没有北平、山西、河北的日军那样恐惧,当然了这其中绝对不包括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安藤利吉中将。
日军对于八路军的轻视这给了韩云华一个机会,韩云华的格极其果断,所以当他意识到日军将主要的jīng力放在了同呼延家族扯皮上面的时候,韩云华当机立断命令部队频频出击,连续打了几个打胜仗,劫了日军两趟重兵押送的军列,缴获了大批的武器装备。韩云华更本就不怕日军现在找他麻烦,在韩云华看来,日军派兵西进是迟早的事情,趁此机会不给小鬼子来一下狠得就不是他韩云华的格了。
在这两趟军列被劫后,日军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还有一支实力不小的中国军队在一边虎视眈眈。此时一个已经在山东地区盘踞了十分长的时间的势力突然跳了出来,让韩云华看到了部队发展新的契机。
事情是这样的,东阿县自从被姜云衫攻破后,原本隶属于聊城守备司令部的鬼子顿时慌了,长水少将立即派了一个步兵大队前去救援。姜云衫当时考虑到部队刚刚扩编,战斗力正处于最低落的时候,所以主动撤出了东阿县。但是日军并不认为姜云衫所部是主动撤离,反而是认为姜云衫所部是害怕而逃跑的。所以在姜云衫所部撤离后不久日军便在第一时间进驻了东阿县城,并且还派出搜索部队大肆搜查姜云衫所部的行踪。
姜云衫是何许人也,又怎么能让这些并不熟悉地形的鬼子搜索到。在搜查了几天后一无所获,日军便将一些伪军汉jiān甚至是一些亲日商人派到姜云衫所不活动的地区探查姜云衫所部的活动。姜云衫是一个十分机警的人,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以后,立即派出部队抓了十几个家伙,最后审问的结果就是探的一个叫做“新民会”的组织lù出水面。
姜云衫不敢怠慢,立即将情况上报到韩云华那里。接到姜云衫发来的电报后,韩云华也是一阵心惊,这个新民会他并不陌生。新民会是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权在华北地区建立并纵的政治团体组织,它是日军侵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军是以军事强力侵入中国的,它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对付中国军民的武力抵抗,二是如何维持对占领区的统治。兵力有限的日军,不可能单靠军队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对占领区的统治问题。当然这也是日军在入侵中国之后遇到的最多的问题,这也并不是山东一地的病症,而是整个侵华日军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在占领区,日军遇到的不仅是中国军民的武力反抗,而且还有来自中国民众思想意识上的抗拒,这不是靠枪炮能解决的。因而,那些所谓的亲日商人团体就提出了日本在占领区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奴化宣传、教育安抚问题。最初,日本用于担负此项工作的是宣抚班。宣抚班是隶属于日军军级特务部执行宣传、安抚任务的随军组织,是一支专针对思想奴化文化入侵的组织。当日军占领一个地方之后,由一种穿军装的人出面,以演说、唱歌、演剧以及散传单、办报纸等较为温和但是极其邪恶的手段,宣传“日华提携”、“共同防共”,来论证日本侵华的合理帮助组织当地维持会等伪组织。但是,这种“宣传安抚”总是给中国人民一种被异族侵略的“屈辱感”,在感情上格格不入。于是,日军便改变统治措施和办法,推行“以华制华”政策,一方面大力扶持、组织汉jiān政权,一方面仿照伪满协和会的办法建立主要由汉jiān组成的、易于为中国人接受的宣传组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37年12月24日,在日本华北方面军特务机关长喜多诚一的导演下,成立了日军纵的所谓“民众团体”——新民会。
新民会主要由华人组成,汉jiān汇集,在组织系统上,它与华北伪政权结为一体,设会长为最高领导人,聘日人为顾问,下设中央指导部作为日常事务的具体组织、指导机构。地方机构,省设指导部,一般由伪省长兼任部长,省以下设道办事处及县市指导部。它与伪政权相结合,组成一个从华北伪政权到省、县以至乡村的庞大网络,主要依附于军队进行组织建立及开展活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