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武汉会战之武汉授勋(2 / 2)
没有激情豪迈的言语,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只有朴实的行动,不像国民政府麾下的那些部队牛皮吹的震天响,打起仗来吊儿郎当,除了败仗就是败仗,韩云华所部的表现彻底征服了武汉市民。
进城后,韩云华所部还是住在西山军营,当天晚上韩云华被通知说第二天要去见蒋介石,让韩云华准备准备。
其实也没什么准备的,对于一个后世来的人,这些领导人的私密事和个人性格爱好都收查的差不多了,根本不需要再准备什么,况且韩云华并不是国民政府系统里面的人,根本不怕得罪蒋介石,在他眼里现在的蒋介石就是一个普通人,远没有见毛主席等人那么激动,毕竟在红旗下长大的人和在青天白日旗长大的就是不一样。
对于真实的蒋介石,韩云华还是了解不多的,对于这位控制中国政权长达二十二年的蒋委员长,韩云华并不像有太多的评论,是与非都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的产物,对于中国走资还是走社的道路韩云华比任何人都清楚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所以对于蒋介石的功过韩云华一直都不想说也不屑说,而且他这个人对于蒋介石的性格也有一定的了解。幼时的蒋介石是顽劣异常的,人称“瑞元无赖”,这一点他自己并不掩盖,“六岁就学,顽劣益甚”,让母亲王采玉操了不少的心。894年,祖父蒋斯千撒手西归,次年夏天,父亲蒋肇聪又身染时疫而殁,面对分家时亲戚们的百般欺凌,蒋介石家中孤儿寡母坠入了生活的低谷。分家之后,蒋家小女瑞菊、幼子瑞青相继夭折,更是给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带来沉重的打击。据蒋介石成年后回忆,母亲“受到过很多委屈,饮泣吞声,无可申诉”。但愈是艰难挫折,母亲王采玉就愈是发奋自强。她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蒋介石的身上,虽然家境困难,但不叫蒋介石参加劳动,仍让他专心读书,“每当蒋介石离家去离溪口一百华里远的外祖父家去读书时,母子两人总是抱头大哭一场,很是凄凉。”
用蒋介石后来的回忆说:“中正九岁丧父,一门孤寡,茕孑无依。其时清政不纲,胥吏势豪,夤缘为虐;吾家门祚既单,遂为觊觎之的,欺凌胁逼,靡日而宁,尝以田赋征收,强令供役”,“构陷公庭,迫辱备至;乡里既无正论,戚族亦多旁观,吾母子含愤茹痛,荼蘖之苦,不足以喻。”
在那段日子里,他家境艰难,但母亲用铁一般的严规戒律管束他。从学业到做人都毫不放松,母亲只要觉得他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严格标准,就会毫不犹豫地打他。她母亲相信仆人的活儿对锻炼他的性格有好处,所以就要他每天干洗碟子、拖地板之类的活儿,以锻炼他的意志。
1900年,蒋介石见到邻村榆林的表妹,并产生了朦朦胧胧的爱情。王采玉知道了,自然是喜出望外,想着亲上加亲,但女方家人的一席话却给她当头一盆凉水。“瑞元那个无赖,还想做我家的女婿,谁肯嫁给他……”羞愤不过的王采玉心下暗想,你越是这样瞧不起我们,我们偏是要找一个最好的。
对先母的记忆是不可磨灭的,她含辛茹苦地教育和哺养着我这遗孤。”韩云华知道在经历家庭巨变,遭到灭顶之灾后,是蒋介石的母亲支撑着蒋介石贫困的家庭,蒋母用最原始,最传统,也最严格的思想观念要求蒋介石,教育蒋介石。蒋介石与母亲相依为命,稍懂世事的他,在这样言传身教下也懂得了自强不息的重要性,慢慢适应,甚至养成习惯。韩云华有一点还是很敬佩蒋介石的,那就是他一生都非常强调忠孝节义,面对母亲当年的棍棒教育,蒋介石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反抗,相反,他对一生对母亲都非常孝敬,几乎言听计从,绝不忤逆。
对于这么一个集顽劣和忠义交杂杂一起的人,韩云华并不想与他有太多的交集,别的不说,就拿韩云华以及韩云倩这对兄妹的亲生父母就是死在蒋介石手中这一点来说,他就和这位蒋委员长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虽然韩云华只是一个伪劣产品,但是这不能影响他对韩云倩这个便宜小妹的喜爱,爱屋及乌,所以对于小妹一直念念不忘的大仇人他也没有多少好感,即使这个大仇人是现在中国对外名义上最高领导人。
况且,如果不是这次周副主席要亲自来武汉的话,他是不会答应去见蒋介石的,毕竟现在的他可不是一介白丁,作为一个手握十多万雄狮的大将,避嫌是必需的。这是一个军官想要获得长久所要做的第一件事,而这恰恰是韩云华自己所能领悟的惟一一点政治经验。
一个晚上,韩云华睡的都很香,没了战场的硝烟弥漫,少了阵地上的枪林弹雨,韩云华睡得很踏实,就连韩云倩走进他的营房都没有发觉。
看着睡得死死的哥哥,韩云倩心里百味杂陈,她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竟然会当一位八路军指挥官,她更没有想过自己会驾驭着数十辆坦克带领着五六百精锐战士征战沙场驱逐倭寇。而这一切都是受这位从小爱护自己的哥哥的影响。
看着哥哥安详的脸庞,韩云倩心里又说不出的得意,这就是她的亲哥哥,一位叱咤风云的八路军大将,一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民族英雄。要不是周副主席马上就要来军营,她真想一直就这样守着哥哥。V